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搜狐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最近,刷到不少视频商家言辞犀利地抨击喝茶闻香这一行为。
镜头里,他们眉头紧皱,语气带着嘲讽:
“真受不了那些喝茶装模作样的人,泡杯茶也能说出花来,什么花香、果香、枣香、药香,说的天花乱坠,茶叶不过是几片树叶,哪来这么多玄乎的味道?
评论区里,类似“喝茶不就是为了解渴,搞这些噱头太假了”、“闻香就是装大师”的留言比比皆是。
展开剩余87%不少人跟着起哄,将喝茶品鉴香气视为附庸风雅的“闹剧”。
可当静下心来,用沸水冲泡一泡白牡丹,雾气升腾间,先是清鲜的竹叶桑叶香气撞入鼻尖,随后裹挟着后的花香与草药香,层次分明又和谐交融。
这些细腻的香气,真的只是喝茶人的臆想吗?
难道喝茶时说出纷繁复杂的香气,只是在故作高深、充当“大师”?
《2》
若对茶叶香气存有疑问,不妨先搞清楚茶香的来源。
茶叶的香气,本质上源于其内部的芳香物质。
据研究资料显示,目前已在各类茶叶中发现700多种芳香物质。
诸如,醇类、醛类、酮类、羧酸类、酯类、内酯类、酸类、酚类、过氧化物类、含硫化合物类等。
不同的芳香物,对应着不同的近似香。
例如,醇类中的橙花叔醇,便能赋予茶叶清新的花香。
这些不同特性的芳香物质相互交织,构成了茶叶丰富多样的香气。
从花香、果香到甜香、毫香,乃至竹叶香、木质香等,每一缕茶香都令人心旷神怡,也让“闻香辨茶”成为可能。
然而,解析一款茶叶的香气来源,需从多维度考量。
产地、工艺、等级、季节、年份、外形等因素,都会使茶香呈现出细微差异。
以制茶工艺为例,不同茶类的工艺特色,会在茶叶香气上留下鲜明的烙印。
白茶的工艺尤为独特,以萎凋和干燥为主,工序简约天然,没有过多复杂的加工环节。
正因如此,白茶得以最大程度保留茶叶本味,新白茶常散发着干燥植物系的复合香气。
再看红茶中的经典,正山小种,采用传统烟熏工艺制作的烟小种,会产生类似烟熏笋干、柿子饼的悠扬松烟香。
正是这些多元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微妙变化,让我们在品茶时,得以领略兰花香、毫香、陈香等变幻无穷的香气。
每一缕茶香的背后,都是茶叶自身特质与外界影响共同塑造的结果,绝非凭空产生。
《3》
对于深耕茶领域的爱好者而言,闻香辨茶是日积月累的练习。
这就像品酒大师能精准区分波尔多与勃艮第葡萄酒的微妙差异。
老茶客们通过无数次的冲泡与品味,在记忆深处悄然搭建起一座专属的香气博物馆。
常泡白茶的人,能清晰捕捉新茶那如晨露般的清冽,以及老茶历经时光沉淀后的醇厚绵长。
痴迷岩茶的茶友,只需轻嗅,便能分辨轻火茶的鲜爽锐利与足火茶的沉稳深邃。
这些对茶香的敏锐感知,绝非一朝一夕的刻意练习,而是无数个与茶相伴的时光,自然积累的成果。
不过,我们也要明白一个真相。
茶叶不是鲜花,也不是果实,那些萦绕在鼻尖的兰花香、茉莉香、蜜桃香,其实都是近似的香气。
这些香气是茶叶中多种芳香物质交织而成的,是茶树与阳光、雨露、土壤共同谱写的芬芳诗篇。
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些茶香,不妨走进大自然的怀抱。
周末时去公园散步,看繁花盛开,让玉兰的优雅、栀子的馥郁沁入心扉;
假期里登上高山,呼吸带着泥土芬芳的草木清香;
闲暇时逛逛植物园和花店,让真实的花香果香萦绕鼻尖。
当我们把这些自然的气息储存在记忆中,再回到茶桌前,就能更真切地体会到,那一杯茶汤里,藏着怎样的山川日月、四季更迭。
《4》
那些嘲讽“闻香装腔”的声音,或许藏着别样的意味。
某些商家扯着“能喝就行”、“苦涩的茶也能喝”的大旗,实则是用粗糙的遮羞布掩盖产品的低劣本质。
就像心虚的魔术师拼命转移观众视线,他们越是急于淡化茶香品鉴,越暴露出茶叶香气寡淡、工艺敷衍的事实。
毕竟,若手中真有经得起推敲的好茶,谁会放弃展示馥郁茶香这个绝佳卖点?
当一款茶香气寡淡、制作粗糙,经不起推敲的品质自然难以承受细致的闻香与品味。
商家只好以“实用主义”包装说辞,试图转移消费者的注意力。
大众对茶香的追求,本就是再自然不过的本能。
谁不想在忙碌生活里,饮一杯裹挟着花果蜜韵的茶汤,让香气抚平焦躁?
可总有些别有用心者,将这份对美好的向往歪曲成“矫情”。
他们鼓吹“喝茶不该讲究”,却从不提自己的茶堆在仓库受潮发霉,制茶工序更是潦草应付。
这些人就像蹩脚的厨师,把烧焦的饭菜硬塞给食客,还美其名曰烟火气。
茶香品鉴从来不是阳春白雪的特权,反倒是那些企图用“实用主义”糊弄消费者的人,才是真正的装睡者。
他们揣着明白装糊涂,用“喝茶不必讲究”的歪理,试图把劣茶伪装成质朴本味。
可茶香不会说谎,工艺的缺陷、原料的平庸,都在热气升腾的瞬间无所遁形。
与其指责大众挑剔,不如先问问自己,敢不敢把茶放到阳光下,接受香气的审判?
《5》
那些叫嚷着“喝茶何必闻香”的人,不过是拿着拙劣借口粉饰产品的苍白。
就像卖不出好画的人诋毁艺术鉴赏是附庸风雅,做不出美味的厨师嘲讽食客味觉刁钻,本质都是无能者的遮羞布。
他们一边用“能喝就行”的伪概念打压正常品鉴需求,一边将粗制滥造的茶叶批量推向市场,妄图用话术蒙混过关。
茶香,是评判茶叶品质的重要标准。
真正的好茶,香气必然层次丰富、自然纯粹。
当有人将品鉴茶香贬低为“装腔作势”,实则暴露了自己对品质的漠视与无知。
奉劝这些人与其在话术上耍小聪明,不如沉下心来精进工艺,否则终会在消费者日益敏锐的嗅觉前,沦为茶行业的笑柄,被市场彻底淘汰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