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的2024年,俄罗斯商品馆真的是遍地开花,大家只要一进商圈,总能看见蓝白招牌,俄语歌循环播放,商家们把俄罗斯元素做到了极致,营造出异国风情的氛围,短视频、直播带货、网红探店,一时间推波助澜,杭州、上海、成都、深圳,甚至三四线城市都跟风开了不少。
那会儿正赶上俄乌战争刚起,整个大环境就有点特殊,民众关注俄罗斯新闻,情绪被带动起来,商家嗅到机会,立马切入赛道,大家都想分一杯羹,毕竟“新鲜感”是零售行业最有力的武器。
爆火的背后,当然也有套路,消费者进店逛一圈,买点饼干、巧克力、糖果,包装确实挺俄式,字母一排排,怎么看怎么“洋气”,但时间长了,大家发现不对劲,很多商品其实是东北产的,俄文只是贴牌,价格还不便宜。
关店潮的信号,从2025年初就已经出来,潮新闻、蓝鲸新闻都提到,杭州原本还有10家俄罗斯商品馆,现在只剩6家,剩下的也都在清仓甩卖,甚至有的店还没挨到夏天,门就锁上了,商场保安都说“俄货那家早就撤了”。
消费者的“新鲜感”很快消耗殆尽,特别是当大家发现,俄罗斯人自己都说没见过这些商品,真假顿时成了笑谈,社交媒体上也开始出现“被割韭菜”的声音,舆论一变,生意就难做了。
监管部门也不是没动作,2025年春天,上海查了47家俄罗斯商品馆,有6家因为无证经营、虚假宣传被立案,哈尔滨、深圳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在排查,行业的“灰色地带”被一点点清理出来,野蛮扩张的时代宣告结束。
俄罗斯商品馆品牌方,其实早就把这当成一门“快生意”,去年爆火的时候,加盟招商如火如荼,品牌方给出漂亮的利润率,什么40%—60%,三个月回本,听起来很美,很多人冲动入局,结果到今年,流水断崖式下滑,亏损的亏损,关店的关店。
加盟商的处境就更难了,有人去年12月才开门,头三个月日均流水能有七八万,巅峰一个月六十万,结果到了2025年夏天,一天营业额不到两千,人工水电加上租金,亏得心慌,甚至有的半年就亏掉百来万,所谓的“风口”,成了接盘侠的噩梦。
俄罗斯商品馆突然爆火,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有多大吸引力,更像是一场“情绪消费”,一开始大家被氛围带动,觉得新鲜、好玩,带点民族情感和猎奇心理在里面,可当市场一拥而上,模式被复制,同质化严重,消费者很快就腻了。
更深层的原因是,品牌方只想赚快钱,讲故事、包装、招商,一套流程走品牌加盟费、供货差价,稳赚不赔,真正承担风险的是下游加盟商,行业规范没跟上,虚假宣传、以次充好,消费者一旦失望,复购率就直线下滑。
市场的理性回归,其实是迟早的事,像杭州、上海这样的大城市,监管更严,消费者警觉性高,“泡沫”破裂得也更快,三四线城市的俄罗斯商品馆,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一阵,但终归是大势已去。
现在还有人试图入局,觉得清仓甩货能捡漏,或者觉得还能靠直播带货撑一段时间,可行业整体已经变了,监管越来越严,消费者越来越聪明,靠情怀和包装很难再撑下去,只有那些真正有货源、有资质、产品靠谱的品牌,或许还能活下来。
俄罗斯商品馆这波热潮,其实和前些年“网红茶饮”、“盲盒店”一样,都是快进快出的风口,背后是资本、品牌、加盟商多方博弈,谁能笑到说到底还是看谁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,谁能真正把控品质和信任。
现在回头看,2025年这一波闭店潮,是行业的必然选择,生意场上没有常胜将军,消费者的钱包越来越精明,监管也越来越细致,留给投机者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。
有观点认为,俄罗斯商品馆不会彻底消失,会有个别做得好的品牌转型成“全球商品甄选”,不断尝试新路子,毕竟市场从不缺新鲜事,关键是能不能把“新鲜”变成“常青”。
未来这条路怎么走,还得看市场和监管的博弈,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大,品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,谁都不能靠一时的风口吃一辈子。
2025年盛夏,商品馆的冷清和商场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,潮水退去,谁在裸泳一目了然,行业里每一个环节都在“复盘”,有人黯然离场,也有人准备下一次冒险。
这场游戏,暂时落幕了,新赛道、新故事,还会不会再来一波,没人敢打包票,留个悬念,给未来的市场和创业者们留点想象空间。
俄罗斯商品馆一年爆火一年关门,2025年泡沫破裂背后谁在裸泳
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