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在生活的纷繁喧嚣里,我们常常被烦恼与困惑紧紧缠绕。工作的压力如影随形,人际的纠葛剪不断理还乱,未来的迷茫让人辗转难眠。每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,每一次眉头紧锁的沉思,都是心灵在苦寻解脱之道。
其实,生活的智慧往往藏于简单之中。烦恼本无根,不捡自然无;困惑本无源,不究自轻松。这10首经典解忧小禅诗,恰似一盏盏明灯,穿透迷雾,照亮心灵归途。让我们跟随这些诗句,于哈哈一笑间,放下执念,挣脱束缚,寻回内心的宁静与自在。
图片
1
白云泉
白居易〔唐代〕
天平山上白云泉,云自无心水自闲。
何必奔冲山下去,更添波浪向人间。
白居易此诗以云水为镜,照见世人困于忧扰的生存困境。天平山巅,白云舒卷无拘,泉水潺湲自得,两个“自”字道破天机——真正的闲适不在外境,而在心境。诗人笔锋陡转,借泉水质问人间:“何必奔冲山下去,更添波浪向人间?”恰似现代人总在名利场中推波助澜,却忘了云水本可自成天地。此诗如一剂清凉散,提醒我们:若能如云般无心,如水般自闲,何须向外寻求解忧之法?心若澄明,人间波浪自成风景。
图片
图片
2
寄南山景禅师
栖白〔唐代〕
一度林前见远公,静闻真语世情空。
至今寂寞禅心在,任起桃花柳絮风。
此诗以“见远公”起笔,将景禅师比作东晋高僧慧远,借禅师“静闻真语”的点拨,道破尘世纷扰如浮云过眼,一“空”字直指解忧真谛。后两句“寂寞禅心”与“桃花柳絮风”形成强烈对照——任外界如柳絮纷飞般虚妄无常,禅心自守如古井无波。这种定力,恰是解忧的密钥:当人心能如终南山古松般扎根寂静,任世事翻涌,自可于喧嚣中辟出一方清凉地。诗中禅意,正是对“心静自然凉”的诗意诠释。
图片
图片
3
某大德示赵州从谂诗
无名氏〔唐代〕
何处青山不道场,何须策杖礼清凉?
云中纵有金毛现,正眼观时非吉祥。
此诗以禅宗智慧破除空间与表象的执念。首句“何处青山不道场”直指佛性遍满十方,道场不在外相,而在自心澄明。次句“何须策杖礼清凉”以五台山清凉寺为喻,揭示修行无需执着于名山古刹,心若清净处处清凉。后两句“云中纵有金毛现,正眼观时非吉祥”更显锋芒,金毛狮子象征文殊菩萨显圣,但禅师以“正眼”观照,直指执相求佛反生障碍,恰如赵州反问“什么是正眼”时,令作偈者哑然——真法无相,执相即迷,此偈堪称禅宗破执的锋利剑光。
图片
图片
4
鱼鼓颂
从谂〔唐代〕
四大犹来造化功,有声全贵里头空。
莫怪不与凡夫说,祇为宫商调不同。
此诗以鱼鼓为喻,阐发禅理。首句“四大犹来造化功”,言万物皆由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和合而成,鱼鼓亦不例外,凸显造化之奇妙。次句“有声全贵里头空”,揭示鱼鼓发声之妙在于内空,暗喻禅者心空方能生智慧。后两句“莫怪不与凡夫说,祇为宫商调不同”,以音律之异喻禅理与世俗认知的隔阂,非不为说,实因知见不同。此诗语言平实,哲思深邃,借鱼鼓之象,道尽缘起性空、体用一如的禅理,令人回味无穷。
图片
图片
5
示法诗
龙山和尚〔唐代〕
三间茅屋从来住,一道神光万境闲。
莫把是非来辨我,浮生穿凿不相关。
三间茅屋,不避风雨却自成天地,恰似人心若能安住当下,便无惧尘世纷扰。那道“神光”最是妙笔——当内心澄明如镜,万境自现闲适,何须外求清净?后两句更见锋芒:“莫把是非来辨我”,是斩断烦恼丝的利剑;“浮生穿凿不相关”,如推开虚掩的门,露出本自具足的自在。解忧之道,原是这般简单:守住心中茅屋,让神光朗照,是非自消,浮生若梦,不过闲看云卷云舒。
图片
图片
6
开悟诗
三十年来寻剑客
志勤〔唐代〕
三十年来寻剑客,几回落叶又抽枝。
自从一见桃花后,直至如今更不疑。
志勤禅师这首《开悟诗》,道尽三十年寻道苦旅,终在桃花灼灼处豁然开朗。前两句“寻剑客”“落叶抽枝”,恰似世人于烦恼中兜兜转转,总在外相里觅解忧良方,却如追逐落叶般徒劳无功。末句“一见桃花后,更不疑”最是神来之笔——那刹那的顿悟,如春雷破空,斩断所有犹疑。原来解忧不在他处,而在放下执念的瞬间:当心如明镜,不染尘埃,桃花自开落,忧愁自消散。这三十年寻觅,原是为了教我们懂得:最深的解脱,往往藏在最平凡的春光里。
图片
图片
7
辞南平钟王召
耽章〔唐代〕
摧残枯木倚寒林,几度逢春不变心。
樵客见之犹不采,郢人何事苦追寻。
耽章此诗以枯木自喻,尽显坚贞与超脱。开篇“摧残枯木倚寒林”,描绘自身历经磨难、处境孤寂之态,却“几度逢春不变心”,凸显志节坚定,不为外界变化所动。后两句,樵客不采枯木,暗示自身无世俗之用;郢人苦寻,则指代钟王之召。诗人以反问回应,表明自己无意于仕途功名,只愿守内心清净。全诗借枯木之象,抒发了不慕荣华、坚守自我的高洁情怀,意境深远,耐人寻味。
图片
图片
8
赠质上人
杜荀鹤〔唐代〕
枿坐云游出世尘,兼无瓶钵可随身。
逢人不说人间事,便是人间无事人。
此诗以简洁笔触勾勒出质上人超凡脱俗的形象。首句“枿坐云游出世尘”,描绘其或静坐或云游,皆远离尘世纷扰,尽显自在洒脱。次句“兼无瓶钵可随身”,通过无瓶钵这一细节,进一步强调其不拘于物、随缘自适的修行境界。后两句“逢人不说人间事,便是人间无事人”,则从言语层面深化主题,质上人不谈人间琐事,心境澄明,已然超脱于世俗纷争之外。全诗语言质朴,却意境深远,生动塑造出一位真正的出世高僧形象,令人心生向往。
图片
图片
9
夏日题悟空上人院
杜荀鹤〔唐代〕
三伏闭门披一衲,兼无松竹荫房廊。
安禅不必须山水,灭得心中火自凉。
杜荀鹤此诗于酷暑中道出清凉真意。三伏天闭门独坐,无松竹遮荫,却自披一衲安禅——这看似简陋的场景,实则暗藏解忧玄机。世人总以为避暑需寻青山绿水,却不知“心中火”不灭,纵处冰窟亦难清凉。上人以“安禅”为扇,轻轻一摇,便将躁动心火化作清风。这恰似解忧的至简法门:不必向外攀求清凉境,但向内心熄灭贪嗔火。当杂念如火尽灭,陋室自成广厦,炎夏亦如春秋,忧愁何从生起?
图片
图片
10
偈颂六十五首
释普济〔宋代〕
百尺竿头坐底人,虽然得入未为真。
百尺竿头进一步,十方刹土现全身。
释普济这首偈颂,以“百尺竿头”为喻,层层递进揭示修行真谛。前两句点明,于百尺竿头安稳而坐之人,虽已有所悟,却未达究竟真实之境,仍有局限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“进一步”是关键突破,此非物理之进,而是心境升华。一旦突破,便能超越时空束缚,“十方刹土现全身”,彰显出圆满无碍、通达万法的境界。此偈以简洁明快之语,激励修行者不满足于现有成就,持续精进,追求更高层次的觉悟,对后世禅修者有着深刻启迪。
图片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